抗震宅其實也有分等級

12/26/2018

大家在選購房子或是看到市面上賣屋的廣告都會寫著「制震」、「耐震」、「隔震」等名詞,然而這些又有什麼差別,其實這三個名詞就是表示三種不同的抗震方式,而想要增加住宅的耐震能力,通常採用的方法則是「制震」、「隔震」這兩種。

制震:意指「減震」,是指在建築物中增加減震設計,藉以吸收地震的能量,達到減少地震對於建築物的直接衝擊。在建築結構體裡加上特殊鋼材、液壓斜撐的制震器或阻尼器,不僅可以減震還可以減弱強風對於大樓的搖晃。

隔震:意指「免震」,是指在建築物的底層設置隔震系統,以隔離的概念吸收地震能量,僅有少部分會傳至上方建築物,為抗震設計中最高等級,也是造價最高的。

耐震:意指「抗震」,泛指一般按建築規劃施作的建築,單一主體樑柱結構、不用其他輔助工具吸收地震能量。早期台灣的一般房屋皆為此種建築。

其實建築結構安全中的「優良的結構規劃設計」及「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」,才是好房安全耐震的根本。制震、隔震都是好的建築工法,因此也要注意建設公司規劃設計及施工品質的重要性,否則若因施工不精準或基礎不均勻沉陷等,造成大樓有傾斜問題,地震過後沒辦法回到原位時,對建築安全更是一大隱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