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「建築詩人」美譽的台灣國寶建築巨擘王大閎於5/28辭世,享壽101歲。其最知名建築作品是國父紀念館與外交部等,皆對台灣建築界的發展有極大且深遠的影響。
他是首任外交部長王寵惠的兒子,也是華人第一代最早接受西方現代建築洗禮的標竿性人物,他雖受西方現代建築啟蒙,但總是思考如何將中國傳統建築的形式與空間美學接軌。審視四十多年的建築師生涯,王大閎回顧一生不覺得自己有太大成就,惟一足以告慰自己的使終忠於自己的理想,不論別人是否新賞我的作品,我總是盡其在我。
回溯至1965年,王大閎設計國父紀念館時,蔣介石想要讓屋頂有清代宮殿的風格,一度延宕進度,後來王大閎說服蔣介石,認為孫中山革命就是要推翻滿清,要是紀念館仿效清朝宮廷模樣,對孫中山不就是一種諷刺。後來才改採文官紗帽造型的屋頂,隱喻權力的象徵。
而王大閎兒子王守正提到,王大閎最大的遺願是未能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。登陸月球紀念碑的創作,源自王大閎的太空夢,1967年王大閎就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設計案,1969年阿姆斯壯左腳踏上月球第一步後,「登陸月球紀念碑」隨之完成最後設計。高252.71呎的純白紀念碑,象徵月球與地球之間的最大距離252710哩,紀念碑由兩片高窄的碑塔組成,內部圍成一間紀念堂,灑落的陽光來自上方一道直直挑空至頂部的窄縫,創造出有如教堂般的肅穆。王守正表示,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有意推動完成登陸月球紀念碑,希望藉由後人的力量,完成王大閎生前的夢想。